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日期:2019年12月21日 下午4-6時
地點:C&G藝術單位
與會者:梁展峰、阿三、丁穎茵、梁寶山、郭瑛
整理:梁寶山

 

《巴西咖啡室》

展期:2019.09.13-11.24
展場:Para Site藝術空間
參展藝術家:人人檔案、丁博、馮火、馮俊華、草台班、i12 + 鳩鳩、民間教育、高倩彤、黎朗生、李俊峰、李傑、李志芳、梁志和、梁美萍、梁御東、梁寶山、勞麗麗、馬麗華、文晶瑩、莫昭如、歐飛鴻、覃小詩、Grace Samboh、鄧國騫、黃志恒、黃嘉瀛、朱建林、子傑
策展人:瞿暢

圖片搞自Para Site藝術空間網頁(何兆南攝)

 

  • 展覽重提公共領域,但對當下時局的對應性卻顯得欲言又止。既沒有進入對中國業已喪失的公民社會進行討論,亦沒有反思公共領域這個說法在香港的中產特質。如果展覽是想以六十年代香港知識份子的聚腳點「巴西咖啡」作為引子,來詰問人們聚集到底能產生甚麼力量許多作品都要依靠大量文字解說,整體效果較為枯燥。展覽分為三章:一、「咖啡店」(回應1998年「咖啡店」和對美好生活的想像);二、「明日聚會」(反觀當代);三、「在一起」(作為共通經驗)。但三者之間,及其與巴西咖啡室的關聯性又是甚麼?策展人不清楚說明,是不是因為有所顧忌?還是因為出於要回應Para Site本身的歷史,勉強為之?這種從理論框架出發的策展方式,輔以歷史語境,不知可不可以算是De Appel 的定例。假設的觀眾對像,可能並不是香港人,因此頗有認知上的距離。其實展覽或許可以調查展 (survey exhibition)方式,搜集不同藝術家對該議題的作品,加以分類說明。又或只針對巴西咖啡作歷史分析,討論它的經過、意義和問題等等。
  • 部份採取關係美學的作品還算對題。但像人人檔案在收集檔案所遇到的困難,並以錄像來呈現所引起反思──究竟又與公共領域有甚麼關係?展覽的真正焦點似乎是在第三章「在一起」,如果只集中火力做這個部份,真正地激進,打破舊有的東西,效果可能會更好。例如那份露宿者指南,與其在畫廊空間重現街道上的空間,不如只讓觀者閱讀並以自己的經驗對照。

 

《調控視野》吳世傑X楊東龍作品展

展期:2019年11月29日-12月29日

展場:光影作坊

參展藝術家:吳世傑楊東龍

策展人:連安洋

展覽一角

 

  • 展覽空間改善了。策展說明寫得好。兩位藝術家有共同的探索方向,都是探索媒界(繪畫和攝影)的本質和空間如何在媒界中重現。放在一起,比起只是個展相得益彰。一個用繪畫,一個用攝影,同中有異。兩位個性都比較沉默。
  • 作品有趣之處在於捕捉了平常生活中的風景,而不是能夠辨認的地標,真正回到觀看的美學。兩位藝術家透過構圖和角度,「調控」了平凡的生活風景,令人重新發現自身生活當中的趣味。攝影作品有畫味;繪畫又像攝影的多層次。
  • 策展說明從文藝復興開始,說明我們如何觀看,再引John Berger,說來平實不做作。
  • 繪畫與攝影作品的舖排亦很有心思,例如《嘩喇嘩喇臭草花》,對面就是植物的攝影,當你倒後想有一個全觀的時候,便又會碰到另一件作品。多層空間被壓縮在很細小的平面,也真實的倒映,也有虛構的拼湊。而「真實」的攝影又因取景角度而變得抽像。
  • 這批作品延續了吳世傑多年來的探索,像他多年前以山水畫式構圖,「扭曲」攝影鏡頭的幅度。卻又不是止於抽像的構圖探索,畫面內容似有弦外之音,突出了香港的城市風景。非常冷靜。灰度的變化非常豐富。

 

《在地─陶藝節二零一九》

參展藝術家:區灝藍、陳建業、鄭明輝、何敏儀、李慧嫻、盧世強、曾章成、尹麗娟、黃美嫻、姚俊樺
策展人:張煒詩
同場展出:《尋田‧探土 – 荔枝窩藝術計劃展覽》
參展藝術家:區灝藍、陳建業、朱東然、郝立仁、何濼聰、江振邦、黎振寧、林喜兒、李彥錚、尹麗娟、楊建邦、黃美嫻、姚俊樺
展期: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
展場:JCCAC 藝廊

李慧嫻作品《他山》

 


尹麗娟作品《有衣食》

 

  • 陶瓷在當代藝術中位置邊緣,即使在英國也被歸類到craft council之下。樂見香港有一個只是給陶瓷的展覽。
  • 展覽題為「在地」,所以又與荔枝窩的計劃有關,致力回應環境與土地。
  • 部份作品似是學生水平,但整體不乏亮點。例如曾章成作品《清明夢系列二-夢境》非常有趣,他在海外經常獲獎,但所受的關注太少。尹麗娟作品《有衣食》既是她一向關於重複-重生的探索,但又確實使用從荔枝窩採集的材料(草木灰與碎片)。李慧嫻的「他山」亦有新方向,抽像與實物之間。李向以其「肥婆」公仔稱著,從這個作品可以見出她的能力並不止於此,做「公仔」是出於選擇,跟認為「公仔」不是藝術的主流想法對著幹。
  • 另外那些狗仔和婆仔可能頗合一般觀眾口味,但其實水準平平。

 

希克獎2019

展期: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4月13日
展場:M+展亭
參展者:胡曉媛、梁碩、林一林、沈莘、陶輝、楊嘉輝


陶輝作品你《好,盡頭!》 現場

 

  • 提起策展要針對高中低不同觀眾。令人想起M+希克獎的禮品,包括手袋與書,悉隨觀眾尊便。
  • 展覽因為以錄像為主,無所不用其極地用不同方式播放,十分有趣。
  • 沈莘的錄像試圖與舞台互動,演員非常好看,內容深入人生哲理,不過在畫廊播放有點難以消化。
  • 陶輝的設置與作品內容非常配合,因為內容富戲劇性,所以即使是九部短片,也很容易一氣看完。他指導演員的感情非常有辦法,用電視劇的手法顛覆電視劇。
  • 林一林的作品以去年修憲為題,觸及國內幾乎無人敢碰的政治禁忌。令人對M+的定位與尺度有另一種理解。不過希克獎為何要在M+舉行?並且這個展覽與香港何干?似乎需要更多解釋,即使是大中華與國際化。還是現在的政治處境,已令館方也不能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