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因地殼運動及火山爆發而形成的清津峽谷,本為越後妻獨特的自然地貌,亦是著名的爬山步道。後因步道發生塌石意外,長750公尺供遊客觀賞的隧道便開鑿而成。隧道有四個半圓形觀景窗口,讓人們飽覽峽谷之壯麗。

隧道不長,在自然的庇蔭下,比烈日下的溫度低很多。緩步而行,雖不能說是探秘,卻有期待別有洞天之感。來到第一個觀景窗,我們欣賞原設計隧道團隊的聰敏。室內幽暗,戶外陽光明媚,柱狀岩石組成的風景給裁剪成半圓形,幾何與自然之美,相配絕倫。隧道內的靜止與景外的風蕭颯流過,形成一絲不苟的反差。遊人不是在船上暢遊溪澗,卻又好像享受到船上風光。

再往深一點鑽探,彷彿步入秋涼。溫度漸降,濕冷驟然。無知的城市人,難以抗拒自然的奇妙。而那是現代人過於大驚小怪,還是大地藝術祭給我們重新認識自然,是另一個話題。

馬岩松╱MAD Architects在隧道末端最後一個觀景窗前,搭建了《光洞》(N080),水池把峽谷的風景倒置於內,將外內的環境相連一起。人們本可穿著鞋子繞過水池,但光著腳感受水的清涼,再迎接一下清風的爽勁,似乎更為暢快。雖然水池的設計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合一亭」很相近,但徒步十多二十分鐘走到盡頭,享受到環境與作品自然的融合,那份快慰是無容置疑的。至於另外兩個觀景窗前的設計,似乎都不重要了。其中一個能一邊如廁一邊欣賞風景的洗手間,有同伴笑說,若在裡面拍成AV,可會更妙。

儘管隧道內的裝置好壞參半,但因為藝術之名,我們才有幸到訪體驗。

漫遊管道,大概只需要45分鐘,所費力氣不多,我們多是笑臉迎人步出。隧道口新蓋的小建築,樓下是給歇息的咖啡店,二樓則是另一件作品《潛望鏡》(N079)。或者考慮到人們走得有點累,又或者藝術家不希望我們忘記清津峽的泉水,那在小小的地方,圍了個溫泉水泡腳池。一邊紓緩遊歷的疲累,一邊透過《潛望鏡》仰望天空,不難聯想到那是隧道原設計的回應。

隧道內是清涼的,我們卻走得火熱的;溫泉泉水是暖和的,抹茶、香草或波子汽水味雪糕卻是透心涼的!清津峽谷的確是今屆必到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