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此內容暫時未有中文版。請按[英文]版繼續閱讀。
日期:2014年6月2日
時間:19:00 – 21:30
地點:富德樓9樓
與會者:梁展峰、梁寶山、丁穎恩、阿三、楊陽、郭瑛、楊雪盈
筆錄:徐思玥
ART BASEL HONG KONG 2014
15-5-2014至18-5-2014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灣仔博覽館道1號
https://www.artbasel.com/zh-HK/Hong-Kong
- 今年的場地空間安排較上年舒服,可以看作品
- 場內太多射燈,太光,令人眼花,看作品得不舒服
- 可能因為是買賣場合, 故大會和booth自己皆準備了燈光,導致太光的情況出現
- 尚能分別出不同的場區,但實際行走時不太明顯
- 今年的作品多了變化,上年的作品較相似
- 東南亞地區的新藝術家令人有驚喜
- 由Art Basel與畫廊洽商,畫廊會自己選擇放什麼作品
- Encounter和Publication應是由主辦方邀請畫廊作為博覽會的亮點
- 以主辦方請策展人負責一系列的活動,邀請畫廊做一個主題展覽,再舉辦一系列論壇活動
- 它沒有責任幫任何一個所在的城市去闡述(articulate)當地的文化,但它嘗試去做,卻選擇以淺白的方式去表達
- 入場費不貴,普通觀眾視去ART BASEL為一種娛樂
- ART BASEL是否給藝術圈內及圈外製造一種幻想
會場以外的Nadin Party酒會
- 主題略嫌老土、不太明確 (僵屍?)
- 嘗試做一個Art-Related Night
- 裝置藝術& 酒水 & 侍應 回應同一主題,但音樂方面並沒有回應主題
- 今年的酒水贊助 Absolute較孤寒,上年fringe 較專業
- 入場形式類似入club,要排隊,故雖有表演但較難看到
- 有bar installation,可以看得出酒水是作品材料的一部分
- 整體來說做得不太好,因為沒有反映出藝術與音樂的回應和關係
Encounter
- 大會有請策展人(長谷川祐子)來策展這個區域
- 感覺像是特意設計出來招呼普通觀眾,吸引人流
- 大部分都是參與性的藝術品,但太理所當然,令人反感討厭
- 感覺像為工人階級而設的藝術品,並不是給文化觀眾(cultural audience)看的
- 參與性藝術品本身未必不是問題所在,而是主辦方或策展人patronizing 的問題
- 不知道橙色膠版迷宮的作品意義何在
- 林明弘的作品較遜色,不知道作品的意義
- 李文的作品的出現是意料之外
Morgan Wong’s Work (The Remnant of My Volition )
- 雖然不知道畫廊和藝術家的分工,但是一個勇敢的嘗試
- 藝術家嘗試呈現一張床,但表達得不明顯
- 床的用料不太好可能是作品的用意之一
- 作品以被木包圍,不可接近及近看
- 床後的白板貼有很多旗的印,只剩下negative一張,但較難看到,不知道是作品的一部分
- Video做得好,但放置的位置相對隱蔽,故很少被人留意和觀看
- 偶爾有live performance,會吸引到人看video
- 作品尺寸和用料應再作調節
- 作品尺寸過大,是否與場地大小有關?是大會的意思還是藝術家的選擇?
- 如果是藝術家的選擇,是因為場地帶來的壓力?還是藝術家的勇氣?
NGO
- 今年NGO皆在場外設攤位
- 1A負責接待學校導賞
- 通過ART BASEL去做市場行銷(marketing)和定位
Screening
- 今年不在展場內或展場附近舉辦
- 有觀眾中途離場,普遍沉靜
C&G
- 好玩,參賽者都放低包袱去玩
- 參賽隊伍有置裝的預算
《走出視藝室》楊秀卓學生作品展
16-5-2014至 13-6-2014
牛棚1A空間
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
www.oneaspace.com
- 名字起得準確
- 以「看中學生的展覽」的心態去看是好看的
- 所有作品都是列印出來,在泡沫板(foam board)上展示,像是文學展的手法
- 拼貼、裝置和立體的作品受視覺表達(visual presentation)所限
- 作品分類是否按照課程來分類?如:雕塑、素描等
- 感覺展覽的重點是在展示其課程的理念、設計和實踐,不是學生的作品
- 完成的作品不應是展覽重點,如何啟發學生與教學的過程才應是重點
- 學生的作品很有楊秀卓本人的風格,可以看出他怎樣引導學生
- 中學生的作品不耐看,需要文字輔助,故明報連載做得更好
- 作品缺少文字介紹,失去語境去理解和閱讀
- 某些作品很相似,但以中學生的水平,模仿是難免的
- 很多作品都有種融融爛爛的感覺,是否要培養一種貧窮藝術?
《玩物》林東鵬個展@廣東道LV旗艦店
9-5-2014至30-9-2014
路易威登旗艦店藝術廊
香港九龍尖沙咀廣東道5號
食物
- 開幕酒會的食物模仿藝術家的作品,予人一種消化藝術品的感覺
- 不需要將作品變成「這麼容易入口」的東西,過火了
- 是否問過藝術家的意思?
- LV想藉這個藝術來表達其品牌理念:高級、好玩、易入口
- 是否會造成一種風氣?
策展論述
- 力度很弱
- 無法從他與玩物的關係理解到成人、成長與作品的關係
作品
- 今次的作品驚喜不大
- 中間的作品是一系列物件,是在美國時做的
- 技術性問題不是一個關鍵原因,他之前也有做過物件
- 藝術家在運用符號上有變化
- 為何近來不同人皆以日常生活的小物件變成作品的一部分?
- 他用物件和用顏料是一樣的,背後沒有太多內容
- 是否只是因為藝術家的直覺判斷和興趣而使用物件?
- 藝術家可能處於創作的過渡期
- 他的作品比以前更具裝飾性,太淺白,過了位
- 他的作品畫得很平,只是以線和一點的淡彩滲入木內為主要技巧
- 今次作品的人物形狀畫得不好看,從前鈍的比較好看,較有力量
- Simple mind是他的作品的吸引之處,也是藝術家的類型
- 看不到他的靈感來源,只是覺得他很沉醉於玩物入面
- 全球暖化、北極熊的作品的靈感和理念很好,也比較鈍
Ten Million Rooms of Yearning. Sex in Hong Kong
9-5-2014至8-10-2014
Para Site藝術空間
上環普仁街4號地下
http://www.para-site.org.hk/en/exhibitions/2014/ten-million-rooms-yearning-sex-in-hong-kong
- 感覺策展人不太理會場地
- 場地運用會否過度擴張(overstretch)?
- 作品的擺放方法結構鬆散,但又不是完全沒有組織
- 這種方法高度地讓觀眾自已去理解展覽的理念,讓作品自己說話,但會否太自由?
- 是否只要有好的作品,隨便堆砌都能令觀眾有所得著?
- 密集的擺放方法能與主題配合
- 以視覺文化式(visual culture)的類比來安排展品,令人覺得大膽和新鮮
- 如:張愛玲的時裝設計稿與一系列黃色刊物放在一起
- 上環文娛中心的展場做得較好
- 這樣的擺放方法很好,將不同的含義撞在一起,但又捉不住,引人思考
- 作品撞得好是因為本身夠多元化嗎?
- 整個展覽令人不斷思考哪一個部分才是色情
- 很用力地做以研究為基礎(research-based)的展覽
- 展覽的類型介乎於historical和counter-historical之間
- 韓志芬的作品特別強調是在1989年前一年畫的,但為什麼要有關聯?有沒有文化上的意思?與藝術家的創作有關係嗎?
- 將歷史大事和藝術家的個人傳記的拉扯想達到什麼目的?會否太過
- Angela的作品很好,擺法也讓人覺得好玩
- 嘗試將流行文化和混入藝術中,但沒有貶低作品自身的意思
- 為何總是用王家衛作為作品的一部分?因為外國人會明白?
- 展覽帶來的刺激是否只是來自於題材本身?
- 是否想告訴觀眾香港是有性的?還是挑戰ways of seeing?